精神食粮(知识)—— “喂养”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5-02-25 浏览次数:29次
当今世界,信息获取的门槛急剧降低,谷歌、百度、DeepSeek等工具让知识触手可及,知识实际越来越“无价值”。
AI技术的发展与飞跃,也意味着人类倾其一生所掌握的知识都是那么微不足道。人类的自恋在历史的车轮中一次又一次被超越和碾压。
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都可以看做是人类在历史的车轮中一次又一次的自恋受损。
自恋的挫败会带来一系列的扰动甚至破坏。
初起时,人们往往会经历一段迷茫与不安的时期,无效的应对和防御策略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种种情绪困扰。从失望可能发展到绝望。对于自恋受损严重的个体,他们的内心世界仿佛遭受了强烈地震,体验着前所未有的痛苦与混乱。
北大钱理群教授的三问,
“中国向何处去?
世界向何处去?
我们向何处去?”
钱教授的缘由是他认为历史走到今天,可能全世界都“病”了。
现在看来,这个“病”的症状恰恰是人类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却似乎还是不能放慢脚步,轻松生活。就像我们很多人终其一生始终都在努力奔跑,期待最终能获得幸福生活,但有时似乎无论我们怎样努力,无论世界怎样千变万化,都没有办法去体验和享受自由,享受幸福美好。
倘若把知识比作食物,我们获得知识就犹如进食。在象征意义上可以从喂养的视角来理解。从出生到上学,再而毕业走上社会,工作甚至退休,我们对知识的获得一直在进行中。就好像我们终身都需要进食一样。
哪怕是垂垂老矣,倘若能对生命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许能更好的面对生命的逝去,而不至于惴惴不安,焦虑不已。无法享受生命最后的时光。
食物满足了我们生物学层面的需求,但可能无法满足我们精神世界的需求。
我们都知道身体若长期没有食物的摄入,会导致生命的衰亡。但可能甚少有人会想到,若我们的精神自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喂养,缺乏精神营养的摄入,一样会导致精神自我的匮乏和丧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食物的摄入决定了我们生命的长度,但精神层面的喂养可能决定了生命的品质。
当然,也有很多人甚至对AI闻所未闻,抑或有所了解也是觉得于自己无关。就像日心说、进化论、潜意识之类都是感觉遥不可及的。用进食的视角来看,有些人坐上了饭桌,却不会去品尝或挑选从未吃过的食物(知识)——这像极了那些小时候被父母强迫控制喂养的样子。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父母)“喂养”才能长大。但不同的喂养方式和情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当然,这里我们是排除了个体先天基因层面的不同,仅仅从后天的养育性环境的不同来谈。
如果用连续谱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从严苛到宽松来看看其中的差异性影响。倘若父母在喂养过程中过于苛刻或控制,孩子的体验自然是强迫和抑制的。孩子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无法更多的感受到自由、放松、愉悦。自然也就无法开放的品尝和摄取食物(知识)。当这样的经历随着时间的沉淀,发展成为一种内在经验之后,孩子会把这种经验泛化到其它的生活场景中。
例如在学校,同样一个老师教学,我们也可看做老师是用知识来“喂养”一群孩子。
显然有的学生很擅长进食,“汲取”得顺利。这样的孩子老师往往只要稍微点播(传授)一下,他们就能迅速抓住要点,吸收新知识。这类孩子,学习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场美味的盛宴,总能享受其中并收获满满。
但也有一些学生,他们的“转化力”似乎稍显薄弱。尽管老师倾囊相授,他们却好像总是无法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就好像肠胃功能不太好,只能吃进食物,但又无法吸收。知识也一样,虽然被动地接受了,但却无法掌握。这些孩子,或许擅长背诵,能把课本上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记下来,但真正理解和运用起来,却总是差那么一点火候。这样的孩子就好像把食物囫囵吞枣的吃进去,看似吃了很多,可是却没有去品尝食物,消化功能不良的,也很难真正吸收到营养。
他们似乎不具备把摄入的食物(知识)转化成营养的,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我们用这样的视角来看待人工智能,AI犹如那些记忆力超群的孩子,能够迅速摄入大量的知识,记忆能力惊人。
但是,要想让它们真正发展出自己的思想,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体验人类的情感和智慧,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真正的理解和创造,绝非仅仅靠强大的记忆力就能做到的。
那么,我们在“喂养”孩子时是否有反思过我们的“喂养”方式和效果。
是让孩子囫囵吞枣地接受“食物”(知识)?
还是对”食物“充满兴趣去探索去品尝去享受各种食物的美妙。
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对“食物”都失去了探索、品尝的兴趣,那么怎么可能顺畅的汲取知识,探索知识呢?更不要说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