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然心理---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南京心理咨询 > 抑郁焦虑 > ICD11 抑郁发作的特征

ICD11 抑郁发作的特征

发布时间:2025-01-04 浏览次数:119次


ICD11 抑郁发作

核心(必要)特征:

● 在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存在至少5条以下特征性症状,持续至少2周,且其中至少1条症状源自情感症状群。对症状存在与否的判断应参考其对个体重要功能的影响程度。

情感症状群:

○ 抑郁心境,源自患者的自我报告(例如情绪低落、悲伤)或他人观察(例如流泪、外表颓废)。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抑郁心境也可以表现为易激惹。

○ 在活动中兴趣及愉快感明显减退,尤其是那些患者平时很喜欢的活动。愉快感减退也包括性欲减退。

认知一行为症状群:

○ 面对任务时,集中和维持注意力的能力下降,或出现明显的决断困难。

○ 自我价值感低或过分的、不适切的内疚感,后者可表现为妄想。如内疚感或自责仅仅来源于抑郁本身,则不考虑该症状。

○ 对未来感到无望。

○ 反复想到死亡(不只是对死亡的恐惧)、反复自杀意念(有或没有特定计划),或有自杀未遂的证据。

自主神经症状群:

○ 显著的睡眠紊乱(入睡延迟,夜间醒来的频率增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 显著的食欲改变(減退或增加)或显著的体重政变(增加或下降)。

○ 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可被他人觉察到,而不仅仅是主观感觉坐立不安或迟缓)。

○ 精力减退、疲乏或即使保持最低限度的活动也会出现明显的疲劳感。

● 这些症状不能更好地被丧亲事件解释。

● 这些症状不是其他医疗状况的表现(例如脑肿瘤),并非受中枢神经系统活性物质或药物的影响(例如苯二氮卓类),包括戒断反应(例如兴奋剂戒断)。

● 临床表现不符合混合发作的诊断要求。

● 心境紊乱导致患者个人、家庭、社会、学习、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明显的功能损害。如果功能得以维持,则只能通过付出大量的额外努力。


其他临床特征:

● 某些患者抑郁发作的情感症状可能主要表现为易激惹性或情感体验缺失(例如“空虚感”)。如果这些情绪表达形式与个人的典型功能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则这些情感表达形式可以视为符合抑郁发作情绪低落的要求。

● 某些个体,特别是具有严重抑郁症状者,可能不愿描述某些特定症状(例如精神病性症状)或者没有能力详细描述这些症状(例如因为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在这种情况下,临床医师的观察或旁证信息对于明确诊断和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至关重要。

● 抑郁发作可能与酒精或其他物质使用增加、原有心理症状恶化(例如恐惧或强迫症状)或躯体相关的先占观念有关。


与正常状态的区别(阈界):

● 有些抑郁心境是对严重不良生活事件和问题的正常反应(例如离异、失业),且在一般人群中很普遍。抑郁发作在严重程度、涉及范围及持续时间上与这种一般性抑郁体验均有所不同。如果这类抑郁心境已经达到上述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则应认为存在抑郁发作,即使看起来有明确生活事件触发了此次发作。

● 如果个体在经历重大丧亲事件后的6个月内或与其宗教和文化背景相符的更长时间内,表现出正常的哀伤情绪,包括某种程度的抑郁症状,则不应考虑抑郁发作的诊断。在居丧期间,既往没有抑郁障碍病史的个体也可能出现一些抑郁症状,但这并不预示着其随后发展为抑郁障碍的风险增加。然而,抑郁发作可叠加于正常的哀伤。以下情况提示居丧期间抑郁发作可能,包括,丧亲后抑郁症状持续存在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即体验不到正性情感或愉快感)、极度自我价值感低下和与丧亲对象无关的内疚感等严重抑郁症状、精神病性症状、自杀意念或精神运动性阻滞。既往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病史对于鉴别正常哀伤反应和抑郁发作至关重要。


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

● 抑郁发作在儿童中相对少见,男孩和女孩的患病情况相近。青春期后,患病率显著升高,女孩出现抑郁发作的比例约为男孩的两倍。

● 在患病儿童和青少年中均能观察到抑郁发作的所有特征。与成年人一样,抑郁发作症状的出现应该也预示了先前的功能改变。特别是年幼的孩子,要评估抑郁发作的症状、体征以及造成功能改变的程度,可能需要其他知情者提供的信息(例如父母)。

● 情感症状群:在年幼的孩子中,抑郁心境可能表现为躯体不适(例如头疼、胃疼)、发牢骚、分离焦虑增加或过分哭闹。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抑郁心境有时候会表现为过分易激惹。然而,易激惹本身并不是抑郁发作的指征,它可能提示存在另一种精神和行为障碍,或者是对挫折的一种正常反应。

● 认知-行为症状群:如上所述,集中或持续注意力的能力下降可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完成学校作业所需时间增加或无法完成作业。这些抑郁发作的症状必须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注意力缺陷和集中困难区别开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注意力问题与情绪或精力的改变没有实时联系。

● 自主神经症状群:相对于成年人中的抑郁发作,嗜睡和食欲增加在青少年患病个体中更为常见。食欲紊乱在患病儿童和青少年中可表现为体重未能按预期增加,达不到相应年龄和发育的标准,而不是表现为体重下降。

● 与成年人类似,处于抑郁发作期间时,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杀风险也会增加。在年幼的孩子中,自杀意念可以表现为消极言语(例如“我不想再待在这儿了”)或在游戏中呈现与死亡相关的主题,而青少年则可能更多地直接表达他们想死的愿望。

● 在年幼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发作中,也可能出现自伤行为,这些自伤行为从致死性和表达出来的意图上看,没有明确自杀目的。相应的例子包括年幼儿童的撞头或搔抓行为,青少年的割伤或烧伤行为等。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如果得不到诊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自伤行为的频率和强度往往会增加。


严重程度和精神病性症状的标注:

对目前抑郁发作严重程度的评估应该基于症状的数量和严重程度,以及心境紊乱对个体功能的影响。

此外,中度或重度抑郁发作的分级应根据发作期间是否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即妄想或幻觉)。根据定义,轻度抑郁发作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中度或重度抑郁发作期间的妄想通常为被害妄想或自我指向性的妄想(例如因虚构的罪行正在被当局追捕)。另外,也可出现自罪妄想(例如错误地指责自己做了坏事)、贫穷妄想(例如破产)、灾难妄想(认为灾难是自己带来的)以及躯体相关妄想(例如罹患某些严重疾病)或虚无妄想(例如相信身体器官不存在了)等。还可以发生与影响、被动或控制体验有关的妄想(例如思想或行为不是来源于自己,而是被他人植入头脑中,或感觉思维或行为被抽离,思维被播散),但不如在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情感性障碍中常见。幻听(例如听见有贬损或指责性的声音斥责患者虚构的弱点或罪行)比幻视(例如看到死亡或毁灭景象)或幻嗅(例如闻到腐肉味)更常见。

精神病性症状通常不易察觉,且与持续的抑郁性穷思竭虑或持久的先占观念之间的界限有时并不清晰。精神病性症状的强度可能随着抑郁发作的病程而有所不同,甚至在一天中也有变化。正在经历抑郁发作的患者也可能隐瞒其精神病性症状。


轻度抑郁发作:

● 抑郁发作的任何症状均不严重。

● 患者经常感到痛苦,其个人、家庭、社交、学习、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维持存在一定困难。

● 发作期间无妄想或幻觉。

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中度抑郁发作:

● 存在数条明显的抑郁发作症状,或存在大量程度较轻的抑郁症状。

● 通常情况下,患者的个人、家庭、社会、学习、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显著受损。

● 发作期间无幻觉或妄想。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中度抑郁发作:

● 存在数个明显的抑郁发作症状,或存在大量程度较轻的抑郁症状。

● 通常情况下,患者的个人、家庭、社会、学习、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显著受损。

● 发作期间存在妄想或幻觉。

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

● 存在较多明显抑郁发作症状,或多数抑郁症状达到显著程度,或存在少量严重抑郁症状。

● 患者的功能水平极度受限,无法履行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

● 发作期间无妄想或幻觉。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

● 存在较多明显抑郁发作症状,或多数抑郁症状达到显著程度,或存在少量严重抑郁症状。

● 患者的功能水平极度受限,无法履行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

● 发作期间存在妄想或幻觉。


cache
Processed in 0.008880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