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总是觉得每个人都生你的气?
发布时间:2024-10-08 浏览次数:31次
“你在生我的气吗?”咨询中经常听到来访如此问我们。作为咨询师,我们往往会说:“我的哪些行为,或者语言让你觉得我在生你的气?”
大多数情况,来访会说一些(他认为的)别人生他气的情景,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只是他认为别人在生他的气。
实际上,这种怀疑别人对他不满、生他的气,甚至怀疑会遭受谩骂、攻击的心理活动,或许可以追溯到童年忽视或创伤,尤其是在自恋和虐待家庭中长大的人,他们——特别是他们的情绪感受——往往被被忽视和否定。
内化负面情感
儿童期总是充满了好奇和愿望,但是,并非所有的父母都会及时回应孩子的言语和要求,有些父母会无视,甚至驳回和嘲笑孩子这些请求。
其结果就是孩子会内化他们的体验,当这样的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往往会将自己的经历压缩到最小,并且内化这些自己不被父母待见的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可能会相信他们的感受是无效的,他们的感知是错误的,而且最有害的是,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忍受这些负面经历,并且自己要为此负责。
这可能会导致慢性自责和自我怀疑、自卑和沟通困难。毫不奇怪,这可能会导致维持人际关系的困难。而且,总是担心别人对你生气,这增加了这一点。
童年不良经历
童年是奠定我们情感基础的形成期。金色的童年是以爱、支持和认可为标志,然而,对于那些在以虐待和自恋为特征的育儿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童年的色彩是黑色的——充满了自我怀疑、否定、怨恨与压抑。
虐待和自恋的父母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和经历,导致孩子的出现消极的自我认知,没有自尊感。这种创伤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担心别人(像父母一样)生他们的气,并且感到极度的焦虑。
在童年时期,他们会随时提防照顾者对他们发脾气,这样的照顾者阴晴不定。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会察言观色、提前预判父母接下来要做些什么,从而控制或回避(因为父母的忽视、虐待导致的)自己的愤怒,久而久之,这成为了他们在原生家庭生存的一项基本技能。
因此,当他们成年后,自然而然地将这种过度发展的“技能”运用到人际关系中,时刻过度警惕和担忧。他们深深地困在这样的自我防御和人际模式之中,完全不知道这样的技能在新的情景和关系中不再适用,并且强迫性的不断重复这样的人际交往模式。
习得的情感模式
虐待的父母经常把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放在孩子的需求和情绪之上,这可能会创造一个让孩子变得习得性无助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感受是无效的。
如此的父母,会说:“你太敏感了”;“那从未发生过”;或“你不要再无中生有了”。
此类言论会破坏孩子的情绪反应;混乱的灌输会让孩子感到困惑、自我认知紊乱;并且会导致他们内化一种信念,即,自己的情绪是错误的或不值得的。
随着这些孩子成长为成年人,他们可能会将这种情感带入他们的关系中,不断怀疑自己,并害怕他人的不赞成自己。
上述环境中长大的人往往对人际关系高度焦虑。他们可能永远生活在担忧的状态中,担心他们的行为会激起他人的愤怒或失望。这种焦虑可以导致过度道歉或猜测对方等行为。例如:
有些人经常会说“对不起”,并且傻兮兮的笑。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在掩饰他们的不安和焦虑?不过,我们都知道当自己的情绪感受被忽视、被驳回时,我们可能会变得高度警惕,观察他人的愤怒或不满迹象。
情绪过度敏感性
对于受童年创伤影响的人来说,社交环境可能会带来压力。有些人会认为保持中立、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种愤怒或不满的表现。这种过度敏感往往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即,假设他人此刻会对自己宣泄情绪,并可能因此采取防御性行动或退缩,无意中造成进一步的压力或冲突。
在这些情况下,常见的想法包括:“我说错了什么吗?”或者“他们一定生我的气。”
这些内部对话可能会带来很大的痛苦,无法进行真诚地沟通。不仅如此,不断地猜测他人的情绪线索可能会导致自己的疲惫和孤立,这种心态会让一个人与同龄人保持距离、脱节。
这种焦虑的影响可能会对人际关系造成特别大的损害。好友和伴侣可能会十分困惑,为什么你会不停的误解别人的情绪,甚至要求对方做出保证?这极有可能会让自己困在情感痛苦闭环中。
不过,好消息是,我们可以在原生家庭之外,继续探寻之前从未提供过的关系模式。
我们能做什么?
识别这些模式是治愈的第一步。心理咨询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来解开这些感受,并挑战强化循环的消极思维模式。但心理咨询不是治愈的强制性要求。许多幸存者通过正念和自我同情、日记和回顾他们的早年经历等方式找到支持和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