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然心理---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南京心理咨询 > 儿童青少年 > 孩子对父母哪来这么多愤怒? | 接纳的前提是有勇气面对家庭问题

孩子对父母哪来这么多愤怒? | 接纳的前提是有勇气面对家庭问题

发布时间:2018-01-16 浏览次数:200次

亲子咨询个案和与父母的聊天里,我感触最深的是,现在一些家庭的孩子对父母都有很大的愤怒,有些个案用“怨恨”这个词来形容也不显得夸张。

 

“刀”是愤怒的情绪


一位母亲为了儿子一句话,忧心忡忡好几个月才决定寻求心理帮助。她大约也是那种对孩子功课比较上心的妈妈,孩子做作业她就在一旁监督和检查。


有一次,当她批评儿子的作业不够整洁时,她的上小学的儿子突然对她说,“妈妈,我很害怕,我觉得自己心里藏着一把刀,每次当你批评我时,我就想拿出这把刀砍你。”


我猜,大多数家长听到一个10岁的孩子说这句话一定会被吓坏的,这位妈妈也一样,她采用了大多数人的反应,紧接着就是急切地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把刀?”而后是警告“你不可以这样啊!”


显而易见,妈妈只关注了孩子比较激烈的言语,而且认定孩子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但她却忽略了一件事情。


她应该把自己的注意力从这句话表象的语义里脱离出来,关注一下此时此刻孩子的情绪,但她没这么做,所以几个月过去,孩子还是这样想,而且想的频率也越来越多。


孩子非常自责,但控制不了自己,每次一有这个念头这个男孩就哭,妈妈这才觉得这是个问题。


我比较好奇的是,孩子已经明确告诉妈妈“刀”让他很恐惧,但妈妈的反应却这样的迟钝,究竟是孩子畏惧“刀”?还是妈妈畏惧“刀”?如果妈妈愿意和孩子聊聊“这把刀”,在孩子心里,“这把刀”可能就不存在了。


这一点大多数父母似乎都做不到,实际上,孩子内心的“这把刀”就是一股愤怒的情绪,因为没有被重视、被缓解,所以在孩子内心形成的意象就是“一把刀。”





“刀”这个意象最容易被孩子使用来表达内心的愤怒。


前不久一个好朋友五年级的儿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的很厉害,这个孩子回到家,进到厨房拿了一把刀在案板上剁,家里人吓得要命,把孩子拖出来,全家人齐心协力轮番批评教育,唯独忘记倾听和接纳这个孩子的情绪。


还好,上面那个孩子能把这个意象讲出来,他实际上是希望妈妈能允许他表达一下愤怒。


但妈妈有没有读懂孩子的这个语义呢,看来是没有的,不然她不会只是一遍遍质疑孩子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也不能只怪这个妈妈,我觉得现在的亲子教育,普遍的父母都是使用自己高度理性的经验和评判与孩子相处。


很多人往往吝啬于使用一样品质,那就是,当一个孩子有强烈的情绪表达时,我们不能蹲下来说,“好吧,我现在什么都不做,我愿意倾听你的情绪并和你的情绪在一起。”


一段时间,网络上大家都在热议一个家庭生二胎的事情。起因是,当这个家庭的父母把生二胎的想法告诉家中的老大时,老大就“威胁”父母:你们要是再生一个孩子,等生下来我会想办法杀死ta。


这个事件对一些想生二胎的家庭甚至构成了不小的惶恐,大家心理上的第一反应就是,“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狠心?”


就像我前面说的,很多人的思维已经被驯化成除了判断就是评价的机械方式,没有人看到,这个不愿意让父母生二胎的孩子内心的恐慌和惧怕,甚至也没有人关心这个家庭中父母与这个孩子的关系。



  

孩子的愤怒就是家庭的愤怒


实际上,通过这个二胎家庭事件,我想总结一个事实,那就是,如果一个孩子很愤怒,有很多怨恨的情绪。


作为父母,我们可能要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基本上孩子的愤怒就是这个家庭的愤怒,只不过成人擅长隐藏,当然这都是自以为是,孩子怎么能不清楚呢,别以为他们很小什么都不懂。


有一对年轻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在女儿5岁的时候夫妻俩决定协议离婚,为了不伤害孩子,他们决定等女儿大点再告诉她。


他们实际上还是在一个大单元房里的,连周围的邻居都不知道这对年轻夫妻已经离婚了。


这个孩子上一年级时还是蛮好的,但上二年级时这个孩子忽然变得很敏感,作业经常完不成,老师一批评,这个孩子就哭得很厉害,同学都不敢和她玩。


后来因为感冒,这个孩子就得了哮喘病(哮喘病是最典型的愤怒被压抑的结果),怎么看都看不好。


有一次妈妈着急也哭地很厉害,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在场的父母吓了一条,这个七岁的孩子突然把爸爸和妈妈的手拉在一起说,“你们和好吧,这样我的病就好了。”


当这对夫妻来找我时,妈妈流着泪问我,他们隐藏地那样好,孩子怎么会知道呢。


孩子就是凭感觉知道家庭中的很多秘密,而且知道这秘密不能讲出来的,一些秘密会被孩子以愤怒和恐惧的方式表达出来。


当他们主动呈现出一些秘密时,我建议家庭不要再隐瞒什么,因为再隐瞒下去对孩子就是有意的欺骗,伤害更大。


如果家庭发现孩子的这些问题很严重,比如网瘾、情绪无常、频繁打架、意想不到的怪癖、停不下来和异性交往等等。


家庭要做的不先以自己的权威进行强制性的“说服教育”,家庭要看看两个成人之间发生了什么,先改善和纠正成人的问题,再谈孩子。


有时候我觉得很多孩子比父母真诚、勇敢,孩子极端地呈现问题,无意识的背后是想要改善家庭关系的美好愿望,父母要学会解读这些行为的意义。



 

接纳的前提是有勇气面对家庭问题


我在咨询室接待过一对父女,女儿16岁,勉强上完初中就被父母强制送到技校里。


因为技校是寄宿制,这个孩子一周只回来一次,起初父母以为万事大吉,可以不用天天面对厌学的女儿,但没想到,每次到了周末下午,这个家庭就会乱成一锅粥,女儿总是以身体不适、同学难相处为由不去学校,夫妻俩基本先是央求后是责骂才能勉强把孩子送到学校。


后来爸爸带着女儿来见我,当着我的面,这个女儿就对爸爸有愤怒,爸爸希望我立即驳斥这个孩子,“怎么能发火,发火不对啊。”


他就是这样想,我却当着他的面说,“女儿不在爸爸和妈妈那里发火,她去哪里发火?她做的没错啊!”


可想而知,爸爸生气地很,走的时候尽量按捺情绪质问我,“你应该批评她才对。”这当然是家长的方式,用了一万遍也没起作用。


后来,这个孩子干脆不去学校,整天在家里睡觉,趁父母不在时,还会对10岁的弟弟拳打脚踢,愤怒地要命。



  

 我一直觉得,家庭应该是孩子疗伤的地方,家庭不应该是二度制造伤害的地方。也有些孩子,知道家庭环境不够安全时,会把自己的情绪隐蔽地很好。


一种情形是,这个孩子在家里没什么丰富的表情,就是那种没什么个性的孩子,这类孩子越长大越让父母担心;还有一类孩子,在家庭里很听话,在外面脾气却暴躁的厉害。


一位初中生的妈妈写信告诉我,她和丈夫在家里很少吵架、打架,但上初中的儿子在学校却经常打架,和同学话不投机就动拳头,可回到家里却乖得不得了,老师怀疑这孩子是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父母去解释也不管用。


这样的家庭看起来没问题,实际上一细问,家庭表面的和睦都是因为有一方强势,另一方以隐忍、退让为代价换取。一个孩子如果在家里和学校表现截然不一样,这个问题更应该要引起重视。


一个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对父母有愤怒,我在前面说过,孩子的愤怒是家庭愤怒的镜像。


有些家庭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一些家长为了孩子来咨询室,来了才发现孩子的问题源头上在家庭那里。


至于什么样的问题成人最清楚,关键是有没有勇气面对,有勇气面对问题的家庭,会很自然接纳孩子愤怒的情绪,如果不能,接纳这件事做起来就比较困难。



cache
Processed in 0.009013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