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你能在艺术中看到自己时,艺术似乎更美
发布时间:2023-11-01 浏览次数:56次
为什么当你能在艺术中看到自己时,艺术似乎更美
文章翻译:Why art seems more beautiful when you can see yourself in it
研究表明,当艺术品在某种程度上与人们个人相关时,人们会觉得艺术品更具美感
是什么让视觉艺术作品变得美丽?
美学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身体特征,比如对称和视觉复杂性,这些特征似乎会影响人们的偏好,但它们并不能解释一切。虽然有些艺术品比其他艺术品受到更广泛的赞赏,但人们对艺术品的品味变 化很大(似乎比他们对特定自然场景或人脸的偏好更大)。考虑到艺术品味的特殊性,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其他可能解释你或我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多少美感的因素。
最近发表在《心理科学》杂志上的一组研究表明,一个更个人的因素——具体来说,一件艺术品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与你有关——可以极大地影响它的审美力量。
在你最喜欢的印象派风景画的鲜艳色彩中,在你心爱的日本水墨画的大胆笔触中,或者在一件引人入胜的抽象作品的扭曲形式中,也许有一些艺术品质是你特别喜欢的,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与你的记忆、身份或你生活中的其他元素有关。
纽约城市学院(City College of New York)的计算认知神经科学家爱德华·A·维塞尔(Edward A Vessel)和他的同事向人们展示了不同风格、流派和时期的绘画图片(一项研究中有一小群德国人参与,另一项研究中有几百名说英语的人参与)。参与者看了每一张图片一会儿,然后给它打分。
例如,在一项研究中,他们根据“美丽、引人注目或强大”的程度以及画作打动他们的程度对每幅画进行评分。然后,参与者对每件艺术品的自我相关性进行打分,“基于你认为所描绘的艺术品与你、你的兴趣和爱好、你的个性、你认识的地方或人、或者你个人生活中的事件有多相关。”
参与者对不同画作的评价差异很大。但是,总的来说,他们越认为一件艺术品与他们个人相关,他们就越倾向于评价它的审美影响。更重要的是,自我关联似乎比一长串不同的图像特征(如复杂性和“自然”)更能解释参与者对图像的反应差异。总的来说,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关联对人们对视觉艺术的反应很重要。
有没有可能志愿者只是简单地将他们最喜欢的艺术作品评为与他们更相关?该团队进行了第三项研究,解决了这一问题,其中一项研究涉及使用人工智能来创建专门与每个参与者相关的艺术品。
你的世界观的核心部分越是有潜力的艺术,你就越有可能被它所感动
参与者首先分享了自己的个人细节,比如他们在哪里长大,去过的地方,社会群体,最喜欢的东西(比如书,食物,动物)和穿着风格。该团队将这些信息输入到机器学习算法中,生成个性化定制的图像,这些图像看起来像人造艺术品,但也反映了每个参与者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参与者访问过的城市的风景画。
平均而言,参与者认为与他们相关的艺术品比其他合成艺术品更具审美吸引力,包括那些基于他人生活细节的艺术品,以及那些在身体特征方面具有可比性的艺术品。因此,自我关联再次与更大的审美反应相关联——使用人工智能的这些结果比初步研究更令人信服地表明,前者驱动后者,而不是相反。
为什么与你的生活经历或自我意识相关的艺术似乎比挂在它旁边的作品更强大或更美丽?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人类喜欢理解世界的倾向有关。Vessel说:“我经常把美学看作是一个过程,我称之为‘理解带来的愉悦’。”他解释说,基本的想法是,“你可以从参与意义建构中获得享乐的快感,以及某种“顿悟”时刻,以及从更好地了解你周围的世界中获得快感。”
Vessel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你知道你家里的门把手是向左转而不是向右转,这对你对世界的理解的影响要远远小于你知道你的兄弟姐妹实际上是被收养的。后者与你的自我意识更相关,也更有说服力。类似的情况也适用于艺术:它与你的关系越密切,它就越有可能成为你世界观的核心部分,你就越有可能被它感动。
当然,许多伟大的艺术品的一个特点是它们能够让你接触到除了你自己之外的人或事。一幅画可能会让你瞥见一个遥远的时间或地方,让你认识一个你在现实生活中从未见过的人,或者让你通过一个完全不同的镜头来观察自然。我们中的许多人喜欢表达自我意识的艺术,这种想法似乎与这种外向的品质不一致。但这是真的吗?
也许自我关联有助于——至少在某些时候——形成一座通往艺术爱好者寻求进入的另一个世界的桥梁。虽然对陌生事物的容忍度因人而异,但Vessel表示,“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某件事的呈现方式能让我们立即将其与自己的某些经历联系起来,那么我们就能更快地深入了解。”
尽管一幅朦胧的文艺复兴场景或一幅立体主义肖像可能看起来很陌生,但其中可能有一些东西与你的经历相吻合,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立足点。Vessel说,这可能意味着“你能够关注一个你能理解的功能”。否则,你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它。你可能会从它旁边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