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与“回避型依恋”的异同点
发布时间:2021-11-10 浏览次数:139次
“回避型人格”与“回避型依恋”虽然也有共存的情况,但基本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回避型依恋”是通过无欲无求来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而与之相对的,
“回避型人格”原本是有需求的,只是因为恐惧而无法付诸行动,是一种进退两难的状态。
因此,“回避型”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变得对他入更为冷淡,也不关心他人的事情。
在古希腊的斯巴达城邦,男孩子到七岁后都会离开自己的父母,接受严酷的训练。因此,斯巴达的战士素来以勇敢、残忍、不怕死而闻名于世。至少,作为训练强悍战士的方法,斯巴达式的养育方式是很有用的。但是,如果是要培养温和的市民的话,就不太合适了。
多年的研究证实,“回避型”的孩子在未来更容易出现暴力、欺侮等反社会的破坏性行为的问题。对温柔和撒娇不再有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以武力来控制对方,让对方俯首称臣。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因此也就很自然地学会了这些行为。
另外,他们也会表现出不擅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或不擅于用语言进行沟通的倾向。所以,只会-直勉强自己,直至自己的身体开始拉响警报,这样引发心身疾病或分离性障碍(歇斯底里症)的风险也会很高。表面上似乎很坚强,但其实背后也有脆弱的一面。
幼年时表现为“回避型”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发展为“回避型人格”,不过,更为典型的情况,还是可能会变成“自恋型人格”或“反社会型人格”或“类精神分裂型人格”。这三种人格类型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都很冷淡缺乏对他人的“共鸣性”,对于他人的心情和苦痛等都表现得非常迟钝。
令人意外的是,虽然也同样用到了“回避”这一提法但是“回避型人格”中所包含的依恋类型,大多数情况却并不是“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人格”的人因为对“他入是否能接受自己”这件事过于敏感,所以会主动避免与他入接触。但是,“回避型依恋”的人则不同,这一类型的人对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表现出毫不在乎的态度,无论是好话还是坏话,他们反应都很迟钝。
本文转自心理学空间,仅用于分享交流,传播心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