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愈与成长》推荐序
发布时间:2021-10-13 浏览次数:160次
为什么2021年的我们,还要了解荣格这个人,这个1875年出生的人?了解他的故事,他的思想? 1875 年,同治帝去世,光绪帝继位。如果荣格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一门纯粹的科学,谁又会去阅读晚清末年的科学文献呢? 比如科学心理学奠基人冯特等人的著作,大多无人问津了。 荣格倒好,死后仍不断有作品出版问世。 比如2009年,他的日记《红书》问世,引发轰动。2019年,出版了他的两本书,一本是心理学史演讲稿,另一本是对物理学家泡利的梦的研讨会。2020 年,他的七卷本《黑书》也要出版。据悉,荣格未出版的日记、信件、研讨会、演讲稿还有二十多卷,预计以后的十多年间,每年都会有他的新书问世。 人们为何对于一个20世纪的心理治疗师,有如此热情? 归根结底,就在于荣格的心理分析有四大特点:有趣味,有品位,有意义,有用处。 首先,有趣味,是指荣格的作品,文风多样,文体多变,主题有趣。他既研究精神病人,又研究文化宗教,还专门研究了轮回重生,飞碟UFO探秘。在其作品中,有许多符合科学心理学的实验研究、问卷调查,出现过用统计学来研究占星的夫妻合盘,甚至还有一些纯文学作品类的日记体小说《红书》和《荣格自传》,所以知识分子总会被他激活兴趣点。 其次,他的行文比较有品位,引用了大量的经典著作。从西欧的《浮士德》到中国的《易经》,甚至佛教、道教的一些作品,都在他的书中出现过。读者会意外地发现,阅读学习他的书,还可以顺便恶补一下文化史。尤其是我们中国人,会惊喜地发现,那些差点被我们扔掉的传统文化,却被荣格视为心理学珍宝,给予高度赞誉。这对于我们重拾文化自信,实在是非常给力。 第三,有意义。《沉默的羔羊》男主角的扮演者霍普金斯,有次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他正在读荣格的书。据说他和荣格一样,常受各种各样幻觉的干扰,但他不仅没有得精神分裂症,相反还能够通过阅读学习荣格学说,了解、发现这些幻觉的意义,和它们和平共处。后来,他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网站,去帮助那些有幻觉的人们,说不准就能帮助到下一个“霍普金斯”,或者帮助到下一个数学家“纳什”(纳什是电影《美丽心灵》的主人公,也是一个长期生活在幻觉中的人)。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白白痛苦,痛苦得毫无意义。荣格学说,似乎就是专门为治疗现代人的空虚无意义感、填满冷漠心灵黑洞而来的。 第四,有用处。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是有趣味、有品位、有意义的,这大概是他千金难买的收获。在这种心态下,一个人会不断地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完整感、独一无二感,与道合一,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荣格把这种心态称为自性化或者个性化 (individuation)。 荣格的学生、秘书,荣格分析师安妮拉·亚菲撰写过一首小诗,用来描述自性化心态,原文如下 : He looked at his own 抬起望远镜 我们今天的世界,正如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看上去一团乱麻。许多青年人好像有“空心症”,中年人好像是“油腻大叔大妈”,不少老年人,则几乎变成了“巨婴”。归根结底,是老、中、青三代人 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丧失了田园生活的幽静、休闲和洒脱心态,找不到人生的乐趣、品位和意义。 类似的心态,几乎是所有社会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付出的代价。荣格本人就是面对这种进程的人类之一。他写过一本书,名为《追寻灵魂的现代人》,书名很好地总结了他工作的方向——就是为失魂落魄的现代人寻找到心的方向,让他们不要再感叹“永远回不去的地方叫作故乡,永远到不了的地方叫作远方”,不要活在这种漂泊感、无根感中。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荣格会受到从晚清到民国到现代几代人的欢迎。荣格著名的病人之一,就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泡利,另外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也是荣格学生的病人,同样深深受到荣格学说的影响。这说明荣格对其同时代人的深刻影响。 到了 20 世纪 60年代,荣格学说,对于欧美寻求灵魂解脱的一代人也具有深远影响力。 比如披头士乐队(Beatles,也译为甲壳虫乐队),就曾经把荣格的头像放到他们专辑的封面。再如在美国影响深远的女性佛教导师喇嘛促琴·阿廖内(Tsultrim Allione),也是受到荣格的影响,希望通过移植东方佛教文化来拯救西方人的心灵,她的作品《喂养你的恶魔》整合了东方佛教施舍身体的观修方法和西方心理学意象技术,帮助了很多人。 时至今日,荣格仍对人们有深刻影响。 比如2019年,受到全世界青少年欢迎的韩国组合防弹少年团, 发行了他们的热门专辑《心灵地图:人格面具》,专辑创意就是来自荣格心理学入门著作《荣格心灵地图》,防弹少年团还在自己的网站上推荐这本书给自己的歌迷阅读。20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曾经是一名心理治疗师,她也称自己受到了荣格心理学深刻的影响。 荣格在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之所以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主要是他极其内向的性格,与我们的中国文化有类似之处。 他曾如此说: 荣格在世时,见过很多著名人物,换成其他的人,肯定会炫耀自己是如何高朋满座,但他说: 就连自己的亲属,他也不愿过多谈及,曾这样说过, 这种性格内向、不愿交际的人,做精神科医生是比较适合的。 在他的工作实践中,他还发现心灵会自动产生带有宗教内容的意象,即“心灵生来就有宗教性”,比如很多人在梦中,都会梦到宗教灵性人物。这一点我很赞同。例如,我曾经接触过一个病人,当他的心灵遇到危机时,会在梦中梦到道教的仙人吕洞宾来点化他,但他其实是一个无神论者。 荣格清楚地认识到,病人的宗教灵性态度在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他认为不少中产阶层的中年危机,就是源自对心灵宗教性这一基本特征的忽视。所以荣格的疗法,可以简单地说,是在帮助人们创建一个私人专属的信仰,这种信仰是通过不断地观察自己的梦境等心灵内容来实现的。 比如他的病人,物理学家泡利,就记录了自己上千个梦境,然后试图把心理学和物理学统一起来。荣格晚年的时候,把他转给自己的学生冯·弗朗兹(von Franz)治疗,结果泡利见了弗朗兹,不讨论自己有什么心理困扰,反而要求治疗师和他讨论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心得,让治疗师颇为头痛。治疗泡利等欧洲人的临床经验,让荣格从一个科学主义者变成了实用主义者,这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一种挑战。 要知道,在荣格当时生活的欧洲,一切问题是要用科学去研究检验的。荣格的文集有一卷,就是他所写的含有各种科研论文、数据统计、联想实验等, 这与一本生理学期刊上的论文没有什么不同(这一卷并没有被翻译为中文,大概是因为国内喜欢荣格的人,还是以文艺青年居多)。 正是因为这些文章,荣格当年成为主流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在学术界地位很高。其实他认识弗洛伊德的时候,地位高于弗洛伊德,相当于国内重点大学的科研青年才俊,遇到了沦落江湖的民间科学家。 但是后来,荣格辞去了所有的主流职位,退隐江湖,成为一个私人执业的医生。按他的话说 :“我的一生是一个无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无意识中的一切都寻求着外在的表现,人格也渴望着从无意识状态中发展起来并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自身。我无法用科学的语言来追溯我自身的成长过程,因为我无法把自己当作一个科学问题来体验。” 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当时,被科学化的心理学,总是追求用统一的标准、量化的数值来代表人,就像解剖学挂图上的标准人体一样。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器官和挂图上的人体器官都长得不一样。 不过,人们由此产生一个困惑:不用科学的语言(数学)来描 述和研究人类心理,我们又该用什么工具呢?荣格认为是“神话”。他说:“人的心理只有通过神话才能表达。神话更加个性化,在表达人生方面比科学更加精确。”荣格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的一生,是自我分析的一生,同时也是通过书写自传完成自我分析的过程,里面有大量的神话素材。他曾在自传里这样写道:“书写早期的记忆,于我而言已成了一件每日必做的事情。一日不写,身体就会感到不适;而只要提起笔, 不适感便荡然无存,头脑也会异常清晰。” 他书写的一本日记,名为《红书》,里面有大量的类似神话内容,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荣格写作了一本现代的神话。这个神话的结尾,是由一个智慧老人的化身,讲出来现代人疗愈空心、巨婴等文明病 X的药方—那就是有我和无我的辩证统一。 荣格曾经说:“当我们去思考文明那无休止的生长与衰败时,是无法逃避无价值感的。然而,透过变化的表面,我始终能感觉到有 一个东西存在着,从未死去。这就像是我们看到的花会消失,而根,却一直在。” 从这段话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他那种“有我”的存在安定感,也能感受到另一种“无我”的逍遥境界。 那么,荣格是如何将“有我”和“无我”这两重人生境界进行整合的?用他自己的话回答 :“我生命中唯一值得讲一讲的事情,就是让不朽世界闯入了短暂的世界。” 那么,这些无意识的不朽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进入荣格短暂的生命中呢?本书将沿着荣格的人生历程,反思并学习他疗愈、修复自己创伤的故事。 后记简摘要: 此书编辑何萍找我约稿时,我正处于中年危机的高峰回落时期。这场危机从 2015 年开始,当时我博士毕业,本以为人生到了巅峰。各方面顺风顺水。 然后人生的低谷就出现了,离婚迁居、中美危机,要不是有分析师、督导师、算命师、佛法导师们护驾保航,我铁定要抑郁症大爆发,去找同行们走后门住院治疗。 约稿之初,颇无心情,结果本书初稿出来我一看,发现不尽如人意。此时我为此书起卦,得到了蛊卦变坤卦,便决定此书从头再写。重写的过程中也是一波三折,此书完成之时,我也做了一个梦,这个梦境编号为“最美丽的村庄”。 此书完成于一个初春的夜晚,云归千峰静,月出万松明,祝愿此书的所有读者能够跨越人生的坎坷,在抑郁与空虚的年代,安住于您心灵中最美丽的村庄,享受生命的衰老和死亡。 作者: 李孟潮 转自心理学空间 本文仅用于分享交流,传播心理学知识,如原作者不愿在本平台发布,请联系我们删除
Soul With a Telescope
What seemed
All irregular, he saw and
Shewed to be beautiful Constellations
And he added to the Consciousness hidden
Worlds within worlds
他望向自己的灵魂
貌似一切混乱无章
他看到的却是
展示于其眼前的却是
团团美丽的星云
他为此添加上意识心灵
隐藏于世界内部的世界“命运自有安排——这句话完全符合我的经历——我一生中全部的外在经历都是偶然发生的,只有内在经验具有实质性,有着明确的意义。所以,有关外在经历的记忆都消退了,或许它们压根儿就不重要,或许它们只是在与自我的内在发展期间同时出现时才重要。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这些外在的经历,我当年好像是全情投入的,但是末了却如泥牛入海,了无痕迹。”
“说实话,这样的会面几乎不曾带给我什么重要体验,倒像是大海上两船相错时互相挥旗致意一般。”
“至于我的至亲挚友,他们对我而言十分重要,仿佛是从久远的记忆里走到我身边一样,我亦无从谈起。因为这些亲密关系不只涉及我的内心生活,也属于他们自己。我不可以猝然把那扇永远锁着的门向公众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