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伦·里昂-鲁思(Karlen Lyons-Ruth)和她的混乱型依恋模型
发布时间:2021-09-11 浏览次数:159次
卡伦·里昂-鲁思(Karlen Lyons-Ruth)有关婴儿期混乱型依恋的本质、原因与后果的开创性研究(Lyons-Ruth et al.,1999a),包括了和分离—个体化与依恋关系有关的观点(Lyons-Ruth,1991),以及她对波士顿变化过程研究小组的工作的贡献(Lyons-Ruth,1999)。
由于她致力于研究这一断层的两端,即精神分析板块与依恋理论板块,所以,认为她的工作范围广泛不无道理。简而言之,她是当代精神分析学家中同时为实证研究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少数研究者之一。以下是她的混乱型依恋的精神分析模型——关系素质模型(Lyons-Ruth et al.,1999a)。
混乱型依恋指向一系列非常矛盾、无法整合的行为策略。在混乱型依恋者的发展中,行为与心理内容之间出现矛盾,不同心理内容之间也会出现矛盾。混乱型依恋这个术语所涵盖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同样,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与丧失或创伤有关的未解决的心理状态;婴儿期的混乱型依恋;感到恐惧与令人恐惧的看护行为(Lyons-Ruth & Jacobovitz,1999)。在目前可找到的能够解释这些数据之内在复杂性的模型中,关系素质模型是唯一受精神分析启发的解释模型(Lyons-Ruth et al.,1999a)。
这个模型把恐惧及其调节置于关系情境之中,认为考虑到过去的依恋关系史,混乱型依恋既取决于相关情境引发的恐惧强度,也取决于婴儿体验到的大环境下的安全水平。也就是说在解释混乱型依恋时我们需要考虑两个参数:创伤的严重性与依恋关系的质量。一方面,极端严重的创伤干扰了拥有充分依恋关系的孩子或成人的依恋策略。另一方面,主要看护者没有提供最理想的依恋经验,从而搅乱了依恋反应。在后一种情况下,由于看护者在对婴儿的依恋行为做出反应时产生了未解决的恐惧体验,因此看护行为被视为是令人恐惧的。如果早期依恋关系的混乱状态持续到童年中期,即使没有进一步的创伤出现,混乱型依恋的代际传递仍会产生。在这个模型中,只要创伤体验的强度不太大,不安全但也并非混乱的依恋关系也能为个体提供充分的保护。尽管如此,如果创伤的强度非常大,与混乱型依恋有关的心理问题就会产生。
重要的是,如果看护者提供给孩子的保护、交流与心理组织的质量低于非混乱型看护者提供的质量,混乱可能会脱离具体的创伤情境而产生。里昂-鲁思从动物依恋模型中获得了相关证据(Suomi,1999)。与母亲分离、由同伴抚养长大的猴子只有在压力状态下才会表现出反常的社会行为。因此,里昂-鲁思认为是一段有缺陷的早期关系造成了个体的脆弱性。她把这一现象与鲍尔比有关哀悼的讨论(Bowlby,1980a)、弗洛伊德所说的哀悼与忧郁(Freud,1915)联系起来。鲍尔比的模型指出了这类个体的情感连结模式(其特征是矛盾心理、强迫性看护、主张自我满足)。在他看来,这种情感连结模式会使个体在经历丧失之后更有可能出现病理性哀悼。依恋模式的安全性越低,处理丧失就越困难。目前,我们无法确定成人依恋访谈中导致婴儿期混乱的未解决状态是否是由看护者在婴儿期形成的混乱型依恋或者由后来创伤所产生的混乱状态导致的长期后果。但是,根据关系素质模型,创伤将会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已然混乱的看护-依恋系统中变得更加难以解决。里昂-鲁思把直接与间接的混乱状态作为后期结果的潜在决定因素,从而修正了鲍尔比的观点。我们从对明尼苏达样本的长期追踪研究(Ogawa et al.,1997)中得到的初步结果与里昂-鲁思的模型是一致的。
关系素质模型与精神分析最契合的地方是它对混乱型依恋的行为风格所做的解释。如果在看护者的经验中不包括与恐惧唤醒事件有关的安心与抚慰,那么当看护者面对婴儿的痛苦与恐惧时,其未解决的恐惧情感将极有可能被唤起。干扰经验连续性的因素可能包括关于无助感或者恐惧感的记忆。为了避免自己再次体验到创伤,看护者限制了自己的注意范围,从而不能对婴儿的依恋相关线索做出反应。这也是弗雷伯格(Fraiberg,1975)最初从精神分析视角提出的模型的核心。看护者注意力受限的程度相当于看护者的心理状态脱离婴儿的依恋相关线索的程度。这将导致失衡的交换。婴儿-看护者的二元组合也将缺乏相互调控。
不平衡关系过程的概念是内在工作模型的进一步发展。由于这一模型描绘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当看护者更关注自己的内部状态,使实际的关系失去平衡的时候,婴儿对这一关系的内化将是不连续的,自相矛盾的。诸如“我应该接受外部控制,不采取主动行为”与“我需要控制他人,压制他们的主动性”等相互矛盾的过程将会同时出现。这样矛盾的过程缺乏整合,被认为是混乱现象的根源。在所有这些关系表征中,控制性是一个关键特征。这里存在力量的不对等性,其中一方与依恋相关的目标是在以另一方的目标为代价的情况下制定的。儿童在陌生情境中的控制行为是这个关系模型的一极。另一极是无助。由于这类内部模型包括两种关系角色(控制与无助),所以在任何一种人际情境中,反应可能是控制性的,也可能是无助的。尽管如此,里昂-鲁思认为,成人依恋访谈中的创伤亚型(E3)与无法分类亚型(CC)和“不平衡/无助”与“敌意/控制”的内在工作模型相对应(Lyons-Ruth et al.,1999a)。个体的行为表现可能是无助的,也可能是充满敌意的,还可能交替出现。
关系素质模型把研究取向的构想与精神分析的临床思想联系起来。这个模型的一大优势是说明了在关系背景(即使这段关系令人非常不满意)下面临丧失事件与其他创伤性事件的真实情境。关系素质模型背后的心理机制尚不明晰。目前一群在波士顿工作的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试图理解精神分析中的变化过程,里昂-鲁思的贡献可能是提出了一个关于关系经验编码与产生疗效的机制的综合性心理模型(Lyons-Ruth,1999)。虽然关系素质模型尚未与精神分析观点完全整合,但是在鲍尔比之后,终于有一位精神分析研究者从精神分析视角推动了依恋理论模型的发展。
作者: 彼得·福纳吉
来源: 《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
转自心理学空间,本文仅用于分享交流,如原作者不愿在本平台发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