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之母—梅兰妮.克莱因(一)
发布时间:2021-01-18 浏览次数:167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精神分析的历史上,有一位同样来自维也纳的犹太裔女士,凭借着自身非凡的勇气和洞见,创新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使我们有机会窥见人类心智中最古老、最原始的领域.。她曾野心勃勃的宣称自己是弗洛伊德的主要接班人,她的思想是对弗洛伊德传统理论的创新和推动——在后世看来,这是无可争议的。精神分析运动百年从不缺乏才华横溢兼具独立思想的天才,但像精神分析之父那样独树一帜的开拓者和先驱者却寥寥无几,而这位女士当属其一。她的名字是梅兰妮.克莱因,人们也尊敬的称她为—客体关系之母,儿童精神分析之母。
与她所表现出的无畏的勇气恰恰相反,这位伟大女士的生平是充满丧失、哀伤、失落与混乱的,这也反映在她所主要描绘的领域——婴幼儿来到世上,与养育者建立关系,在此过程中经历的满足、剥夺、丧失与寻觅,以及在此过程中体验到的喜悦、温暖、愤怒、憎恨,这些深刻的塑造了一个人。
1882年3月30日,梅兰妮.蕾泽斯(Melanie Reizes)出生在奥匈帝国维也纳的一个波兰—匈牙利裔犹太知识分子家庭中,她是家中四兄妹最小的孩子,母亲曾告诉梅兰妮,她来到世上是预料之外的。父亲莫里兹.雷泽斯(Moritz Reizes)本是个犹太法典研究者,后来改行学医,获得了内科医生的资格。但在当时普遍的反犹浪潮中,他失去了正当职业,只能靠当牙医获取一些收入。养家糊口的责任,更多落在母亲莉布莎(Libussa)身上,这位精明强干、善于持家的女士经营着一家商店,掌管着财权也是家庭的中心。梅兰妮非常崇拜母亲,认为母亲是既关心他人又自我牺牲的理想化人物。她非常尊重父亲的独立精神和科学态度,但是他们的关系并不是很亲密,或许是因为父亲特别偏爱大姐艾米莉(Emilie), 而预料外的小女儿出生时,他已经50多岁了。
在梅兰妮4岁多时,大她3岁多的二姐希多妮(Sidonie)因病去世了。在希多妮卧病在床的一年间,她努力的把各种知识教给妹妹,而梅兰妮则展现了她在学习上的天赋。姐妹俩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失去二姐,这是梅兰妮人生一连串哀悼事件的头一个。
也许在小女儿眼中,她从小就是被父亲忽视的那一个。缺乏父亲,这无疑也是一种创伤。而她在大5岁的哥哥伊曼纽(Emanuel)身上得到了补偿。这位深得母亲宠爱的哥哥在文学、艺术、音乐方面很有天赋,弹得一手好钢琴,文章写的也小有名气,他很早就注意到梅兰妮的聪慧,高度评价她的才华,鼓励她学习,与她分享自己的乐趣并把她带到自己的朋友圈来。受伊曼纽的影响,梅兰妮也把自己的热情倾注到在文学和音乐中。在他的辅导下,梅兰妮15岁考上了维也纳唯一一所为女子上大学提供预备课程的高中。 无疑,她极其崇拜哥哥—那本来是父亲的角色。很长一段时间里,家庭氛围是很微妙的——梅兰妮、哥哥、母亲组成了一个牢固同盟,来对抗父亲和大姐的脆弱同盟。
在菲莉丝.葛洛丝库丝(Phyllis Grosskurth)的完整传纪中,这个看似正常的家庭,所呈现的是一幅纠缠不清、带有神经症的图景。然而看似正常的生活,随着伊曼纽在20岁出头被诊断为绝症(这可能是促使梅兰妮学医的主要原因)注定要在短短几年死去而打破,这位兄长因此陷入了自我破坏、自我放逐的厌世中。他开始无止境的向母亲索取,来支持自己濒死前漫无目的的流浪旅行。这无疑给母亲带来了经济和情绪上的极大压力。如果无法得到满足,他也会压榨梅兰妮,指示她从家里要更多的钱。伊曼纽于1902年离世,这是梅兰妮一生所经历的最痛苦的丧失之一。
她的父亲在两年前(1900年)死去,这使家庭的财务陷入窘境中,那时,梅兰妮刚刚考上维也纳大学,因为家庭财务的恶化,她不得不放弃了研读医学的计划。在哥哥死去后,她从那群男性追求者那里得到了慰藉。1903年,她嫁给了一位化学工程师和商人,亚瑟.克莱因,从夫姓改名为梅兰妮.克莱因。
但这段婚姻从来谈不上成功,因为亚瑟的职业总要长期外出,婚后头几年的生活离多聚少,克莱因越来越发现她的新生活充满了无趣和苦恼,”我迫使自己尽可能的投入到母亲的职责和对孩子的兴趣中····“她在生完女儿梅丽塔(Melitta)期间写道,”····我从来都知道自己并不快乐,但我找不到出口··“ (1904)平时她就情绪低落,生产更使她陷入深度的抑郁中,多亏了母亲莉布莎一直支持者她,虽然有时相隔遥远,母亲也尽可能的送上电讯,在她最无助的时候鼓励她坚持下去。
一个陷入抑郁的年轻女性,所表现出的是那种无助和绝望,仿佛离开了母亲就一事无成 我们很容易就能由此联想到一幅图景,那就是小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快乐和不快乐的互动。这次抑郁发作无疑对克莱因以后的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1907年,她也因为强烈的抑郁发作而不得不前往瑞士疗养数月。1914年,莉布莎去世时,克莱因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在经历丧失的冲击过程中,她首次阅读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作品,并从中获得了莫大的启发。
当时他们一家住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克莱因与弗洛伊德的得意弟子,在布达佩斯执业的桑多尔.费伦齐(Sandor Ferenczi)建立了联系,开始接受他的分析,从而走进精神分析的世界。费伦齐是一位忠诚的、富有情感的男性,他倾向于神经症不只是源于性冲动,还有缺乏爱的原因。在初期,克莱因也非常依附于她的分析师,他帮助她克服困难,引导她走上专业的道路。受到鼓舞的克莱因开始投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儿童精神分析。1918年,在布达佩斯的第五届精神分析大会上,克莱因首次见到了弗洛伊德。
在当时,直接的儿童分析凤毛麟角,要找到合适的分析对象更是难于登天。克莱因选择了最有争议的方式——分析自己的孩子,并以个人创作的形式呈现个案研究,她试着从中研究和解决问题,也希望孩子能和她一样从分析中受益。无论如何,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卡尔.亚伯拉罕(Karl Abraham)和弗洛伊德本人也做过同样的事情。
(未完待续)
(文章转自网络,作者:镜与明灯,如涉及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