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教养:关爱与约束
发布时间:2020-05-03 浏览次数:157次
研究教养特点时,研究人员认为两大维度尤其重要:关爱与约束。
父母关爱是指父母对于孩子的接受度、回应度,以及产生同情心的程度。
关爱度高的父母对孩子十分支持,精心培养,充满关爱。他们密切关注孩子的需求,教养模式更多以孩子为中心(关注孩子的需求,而非满足大人的要求或便利)。
关爱度较低的父母忽视孩子,拒绝满足孩子的需求,更以自己为中心。这种冷漠的教养模式对儿童发展有害。
大量研究表明,接受冷漠教养的孩子更具攻击性,不受欢迎,在学校表现也差。
父母约束是指父母限制孩子的行为、执行规则、维持纪律的程度。
约束度高的父母严格限制孩子的行为,并严格执行规则。他们参与孩子的生活,利用纪律规范孩子的行为。
约束度低的父母则管教松懈,纵容孩子,与孩子关系疏远。
考察父母关爱与父母约束时,我们应该注意二者的联合效应。
例如,关爱度高的父母采用严格约束时,往往以孩子为中心,教养符合孩子的年龄,并产生积极效果。
而冷漠抗拒的父母采用严格约束时,则会发生过分严厉的惩罚,甚至虐待孩子。
关爱与约束二者单独来看,都不足以说明教养对于儿童发展结果的作用。
另外,教养及其效果不是独立发生作用的。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是主动方。和父母一样,孩子有独特的气质,对于周围各种行为的接受度不同。
他们对于事件、父母反应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时轻易接受限制或机会,有时却会产生误解甚至抗拒情绪。而且孩子的行为和反应也会反过来影响父母的行为、信仰、价值观。
为了达到积极的教养效果,父母必须认可这种相互影响,同时逐渐实现父母与子女双方适度的独立,适当地引导孩子并给予期望,关爱、照顾孩子,给予孩子真诚的爱与关注。
教养分为几种类型
权威性 专断型 放纵型 拒绝忽视型
权威型的父母关爱孩子,实行严格约束。
这类父母严格监控孩子,对于孩子的行为有明确标准和较高期望,他们倾向于使用管教而非惩罚的方式。
权威型父母会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管教事宜也会考虑孩子年龄,适当听取孩子的意见。
如果他们4岁的孩子欺负其他小孩,他们首先会和孩子坐下来讨论这件事。
“你为什么打他?”
权威型父母理解并支持孩子(“我们知道你难过,你生气”),但同时也会为孩子设限,一旦孩子越界,适当采取措施(“你知道的,‘不许打人’是家规,所以罚你不许看电视”)。
权威型父母希望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发展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
与其他儿童相比,权威型父母教养的儿童学业表现好,更加友善,受人欢迎,自尊较高,活动中独立性强、目的明确,到了青少年时期,更能准确理解父母的价值观。
专断型父母也实行严格约束,但是实行的方式是拒绝或不回应孩子的需求。
他们可能会大喊“不许打人!”“你想什么呢,又搞成这样?!”
专断型父母严格设定规则,并希望子女服从。他们的管教方式往往十分严格,多用惩罚。
他们往往不顾及孩子的想法,选择快速平息事件,而非理性地讨论事件。
专断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感到困扰和愤怒,却不敢反抗父母。
与权威型父母教养的儿童相比,专断型父母教养的儿童学业表现较差,对人不友善,攻击性强,与同伴关系较差,依赖性也更强。
放纵型父母关爱孩子,极少约束。他们往往不能为孩子设定或执行适当的规则。
放纵型父母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这类父母过于纵容,并不要求孩子表现成熟,承担责任。
有时,放纵型父母辩称他们更愿意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做家长。
放纵型父母可能只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轻度否定(“现在你知道了,我们不能打人,所以不能再有下次了”)。
某些极端情况下,放纵型父母可能到了溺爱的程度——不仅允许孩子行为不端,甚至鼓励或培养孩子做出错误行为——“他要是打你,你就打回去!”
随着青少年慢慢长大,溺爱的父母可能容忍甚至鼓励诸多不当行为,如逃课、破坏公共财物、酗酒、吸毒、性行为混乱等。
与权威型教养的儿童相比,放纵型教养的儿童更易冲动,学业成绩较差,在活动中缺乏自信与独立性。
拒绝型/忽视型父母不设定规则,不回应孩子的需求。
这类父母没有合理地监管孩子,可能无法注意到孩子的不当行为。
拒绝型/忽视型父母可能由于压力过大而无法给予孩子适当的教养,可能不愿意教养孩子,也可能患有抑郁症,或者无法与孩子进行心理上、情绪上的沟通。
拒绝型/忽视型父母教养的儿童情况最为糟糕。
与其他儿童相比,遭到拒绝或忽视的儿童长大后更容易犯罪、酗酒、吸毒、较早发生性行为。他们学业表现更差,在同伴交往和认知发展方面也有诸多问题。
父母应该怎么教养孩子?
掌控 规则 表扬 惩罚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以下几个方法,推荐你尝试。
掌控局面
父母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情况,并试着掌控局面,减少不当行为的诱惑力。
请注意家庭防护措施,为孩子创造安全的家庭环境。如果有些东西你不想孩子碰到、摔坏,把这些东西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注意孩子在家里还有哪些不当行为,适当调整环境,让孩子不那么容易犯错。确保孩子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积极活动,找到各种安全物品。
很多时候,在父母安排的环境下搞破坏,成了最有趣的事情。这种情况可以避免。
设定明确的规则和底线
父母必须明确告诉孩子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规则尽量简短,否则你们和孩子都难以遵守。
根据孩子的年龄,决定哪些事最重要。对年幼的儿童,你可能关注安全问题,相关规则包括“待在院子里,别出去”“别碰炉子”。
孩子大点了,重点规则是有关家庭作业,做多少家务活,骑自行车、滑滑板要戴头盔之类的安全问题。
试着将规则用积极的说法表述出来,以便孩子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说“请慢走”,而不说“不许跑”)。
表扬积极行为
你听过一个口号叫“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吗?让孩子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表现得当非常重要,要多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
“我看到你今天和弟弟分享了——真棒!”孩子的行为若得到强化或奖励,便会倾向于重复该行为。而当孩子一心规范自己的行为时,不当行为也就少了。
奖励良好的行为还有助于父母坚持积极管教。
适当的惩罚
记住,惩罚是为了减少孩子的不当行为,并不一定要大喊大叫、拳打脚踢。
惩罚最好与不当行为紧密相关。
如果儿童因为视频游戏发生争执,可以罚他们当天不能再玩游戏。进行此类管教行为,应该考虑孩子的年龄,并尽量采取温和的形式。
对于学步儿来说,几分钟不能玩最爱的玩具,效果显著;而对 7 岁孩子,就必须将时间延长到几个小时甚至一天,才能达到目的。
惩罚过后,再试试解释和说服。孩子行为改善时,一定要表扬他们。
(文章来自网络。我们对作者和资料来源方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