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只知多巴胺,中年才懂内啡肽
发布时间:2020-04-28 浏览次数:181次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内啡肽是体内自己产生的一类内源性的具有类似吗啡作用肽类物质。这些肽类除具有镇痛功能外,尚具有许多其它生理功能,如调节体温、心血管、呼吸功能。简而言之,多巴胺和内啡肽都是人体内的两种激素,都能够提供快乐,但两者产生的机理不一样。多巴胺是一种奖励机制,你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比如好吃的、好玩的,多巴胺就分泌一下,让你觉得很爽。内啡肽是一种补偿机制,你坚持做一件事,比如长跑、健身,过程会很痛苦,但过后身体会分泌内啡肽,对你进行补偿,也会让你觉得很爽。
多巴胺是一种即时满足,这种爽、快感是比较易得的,玩农药、看个剧、刷抖音,大脑立马就会分泌多巴胺;内啡肽是一种延迟满足,它的分泌是吝啬的,一般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才能获得。多巴胺是在亢奋的状态下获得,比如黄赌毒;内啡肽在放松和宁静的状态下也能获得,比如瑜伽、冥想。多巴胺分泌之后一般会急剧下降,人易陷入空虚和焦虑,而要排除这种空虚和焦虑,只有再重复以前的行为。但因为耐受性阀值的提高,要想获得之前一样的多巴胺,必须加大“剂量”,俗称为“上瘾”。内啡肽分泌后会相对持久,人也会上瘾,比如有过长跑经历的人都会知道,在跑过“极点”之后,一段时间人会觉得神清气爽,这是内啡肽分泌的结果,这种感觉人也是会上瘾的。所以有人一日跑马,终身跑马。如果把感情之事拿来做个参考,那么多巴胺是瞬间的心动,内啡肽是长久的美好;多巴胺是情人的激情,内啡肽是妻子的安稳。有人问了,多巴胺让人上瘾,内啡肽也让人上瘾;多巴胺让人现在快乐,内啡肽让人经历痛苦后才快乐。为什么内啡肽就比多巴胺高级,追逐内啡肽的人就比追逐多巴胺的人有出息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当我们讨论“人生”时,是放在一个时间轴里来看待的,没有谁的人生只是一天、只是一会,或者我们评价别人的人生时,只是评价他的一天或是一会。我们的人生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我们在看待和规划人生时,是基于过去,打造现在,憧憬未来。因为人生是一个时间轴,而不是一个时间点,这就让追逐多巴胺和追逐内啡肽的人从长远来看会产生重大区别。何哉?追逐多巴胺,因为其产生机理,人必然要做一些不断满足感官的事情,这些事情当下能让自己快乐,但对提升自我却没有益处,有些甚至会损害身心健康,且因为“上瘾”,心为形役,身受其累,难以自拔,遗祸无穷。追逐内啡肽,因为其产生机理,人必然要做一些需要艰辛付出才会有结果的事情,而这种事情一般对己有益、对他人有价值、对社会有意义。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人的社会竞争力在提高;做成这些事的时候,内啡肽分泌,也会因为“上瘾”形成一种正向加持,使得其继续做新的类似事情,形成良性循环。我的人生里从来没有一天,像那天一样心灵如此宁静又专注。见证这个过程十分奇妙,我也意识到了平时,我们的心灵和思维都被各种外界刺激严重地污染了。尤其是在我那天的两次冥想中,我能够感受到我的大脑是多么平静。通常我在冥想时,我需要一些时间才能静下心来;有时,各种想法跳跃、闪烁,让我在整个冥想期间都无法平静。这次却不一样——从我开始冥想的那一秒钟起,我的心就完全静了下来。唯一一个每隔十到十五秒就会冒出来的想法是:见鬼,我真的有这么平静吗?同时,我的大脑非常专注。在这一天中,我能有意识地把我的想法集中在我想要深度思考的一件事上——我的事业。通常,在我想要深入思考时,我难以集中于特定的主题或亟需解决的问题上。然而,这次却非常轻松,我终于能把所有的心智资源都投入到一个特定问题上。这帮助了我产生新的深刻见解。在我开始“戒多巴胺日”之前,我就想着要把这一天用来反思我的职业生涯。我做得好的地方是什么?下一步的最佳行动是什么?我需要尽快做出哪些改变?诸如此类的问题。而最终,因为我的大脑不需要忙着处理划过去的十六条Instagram图片,或者是最新的猫猫视频,我终于能够全心全意地深入思考我的职业生涯。在这一天里,想法不断涌现,新的见解不断产生,我对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和下一步的方向终于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感觉就像是我的大脑在以更高的速度运转,就像我能够运用比平常更多的脑力(像电影永无止境《Limitless》里那样)。当然,这是因为我大脑的工作记忆部分需要处理的数据更少了:在“戒多巴胺日”里,我的大脑需要接收的信息非常有限。因此,我可以集中更多精神在一个主题上进行深入思考。在那些我很忙碌,或者我用电视剧、电子游戏和社交媒体填满自己时间的日子里,我的大脑同样很忙。我感觉我无法控制自己的大脑。那些日子里,我常常感觉压力过大、心态消极,各种胡思乱想塞满了我的脑袋。然而,在我的“戒多巴胺日”,一切都不一样了。我终于觉得自己的大脑像属于自己的了。在这一天,更少的信息能左右我的想法,因此,我的思考变得更受我控制、更冷静并且更真实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感觉。4. 我的大脑渴求糖和脂肪带来的多巴胺(尽管我并不饿)
事前,我以为这次挑战中最难的部分是二十四小时不吃东西——结果我错的离谱。事实上,我几乎没有感觉到饥饿。只有那么五六次,我感觉到了一波大约三十秒钟的饥饿感。值得注意的是,我的大脑渴望食物的味道(或者说是多巴胺的释放)——尤其是甜甜的小零食或者高脂肪的食物,如汉堡和披萨。尽管我通常吃得很健康,我能清楚地感觉到,在“戒多巴胺日”期间我的身体其实并不需要摄入任何食物。一整天,我的精力都保持充沛,而且我的身体感觉非常轻盈。我的精力没有消散,我也没有觉得迟钝或疲劳,换作是平时,这些都常常发生。在“戒多巴胺日”我获得的见解之一就是:无论我们以为自己有多好,事实是,我们几乎都浪费了太多时间。以下是我在“戒多巴胺日”写的日记中的一段:“在一天里,我们有这么多时间可以做奇妙的事情,并且取得真正的进步,只要我们不用大量的干扰来麻痹自己,让自己分心和喘不过气。我们对虚假的愉悦感上瘾,而忽略了我们真正渴望的事物。”那些我们浪费在社交媒体、电视剧和电子游戏上的时间实在太疯狂了。不要误会,我当然认为我们需要腾出时间来进行这些娱乐,但不是每天都花好几个小时。试着把用于娱乐的一个小时换成阅读、听课、创作,或者只是反思你的生活和目标吧。从每天一小时开始,这就已经能在一年里巨大地改变你的生活。(文章来自公众号“潜意识动力研究所”。我们对作者和资料来源方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