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然心理---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南京心理咨询 > 亲子关系 > 父母所有的愤怒,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痛苦。

父母所有的愤怒,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痛苦。

发布时间:2019-12-27 浏览次数:163次

阵子,《爸爸去哪儿》第六季由于“限娃令”,在芒果tv海外版悄悄上线。

不过,这一次的话题,不是孩子们有多萌,或是爸爸们带孩子有多窘,而是嘉宾杨烁对自己7岁孩子杨雨辰的教育方式,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从杨烁儿子杨雨辰的角度看,这也许根本不是一场与父亲充满温情的亲子之旅,而是一场令人不安害怕的“军训”。

小雨辰在这次旅行中,没有收获遇见新朋友的欣喜,亦或是对新环境的好奇,而是表现出了满满的对身旁父亲的恐惧。

看着视频里小雨辰委屈的眼神,网友纷纷忍不住表达自己对杨烁教育方式的愤怒:

“讨厌这样的爸爸,严厉(体现)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属于)变态。”

“我觉得他的儿子很害怕他,他(杨烁)说的,(小雨辰)完全照做,不敢有丝毫怠慢,一般的小孩子会抵抗,会撒个娇耍个赖,但(小雨辰的做法)不符合一个小孩子的本性,(杨烁)为什么要(对孩子)这么凶呢!”

甚至还有人因为看到杨烁教育孩子的方式,而回想起自己那同样充满阴影的童年。

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杨烁,对儿子杨雨辰可以说是相当严厉。

那么,杨烁究竟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才让网友对他的教育方式如此厌恶?

那我们就来品一品杨烁对孩子“恐吓式”的教育方法:


刚到拍摄地,杨烁就展示出严父风采。由于孩子雨鞋不合脚,走路有点内八,杨烁就要求孩子重走一遍。

孩子听话地走回去后,杨烁还是不满意,脖子上冒出青筋,要求孩子加速:“所有人都在等你啊!”

如果有人说上面是为了规范孩子走姿,只是教育略微严厉,那杨烁后面的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了。

当儿子想选5号房,自己想选1号房时,杨烁问孩子:“我觉得1号好,你确定要5号吗?你为什么要选5号?”

听到儿子甜甜地回答,5号是自己的幸运数字时,杨烁立马泼了盆冷水:“5号不是我的幸运数字啊。”

尤其在发现5号房位于营地最远处后,杨烁的表现,更是让不少网友感慨,完全唤醒了自己的童年噩梦。

赶路途中,他挖苦儿子:“5号不是你的幸运数字吗?你要选5号,棒棒的。”

在看到7岁的孩子,在高原上吃力爬坡,说不出话大口喘气时,杨烁非但没安慰,反而恐吓儿子:“你能不能快点?不能我让你跑到村口再回来。”

比起教育孩子懂规矩,杨烁的做法,更像是要求绝对服从,一旦不满意,就对孩子嘲讽体罚。

也难怪不少网友越看到后面,越对杨烁的教育感到寒心。

更让人满脸问号的,是杨烁那难以捉摸的脾气。

孩子喘着粗气上了天台,杨烁问:“风景美不美,值不值得?”孩子懂事地回答:“值得”。结果杨烁却怼了一句:“那以后你再跑更远,更值得。”

看到情绪明显低落的孩子,杨烁还不放弃攻击,追问杨雨辰:“那下次你选几号?”

当孩子试图讨好父亲,带着哭腔回答“1号”后,杨烁的回答却让人无语:“下次1号在最远!”

这种恶意满满的嘲讽,实在太令人感到窒息了。

好不容易走进了住的房子里,杨烁还要将他的教官式父亲风格“发扬光大”,再催促儿子:

“如果先让我踩到门槛,咱俩从头再走一遍。”

可是,窒息还没有结束。

为了让孩子成为男子汉,杨烁让雨辰自己叠衣服,但当雨辰动作不熟练,手忙脚乱的时候,杨烁没有丝毫的耐心,眼神中的怒火顿时向外喷发。

雨辰在他身旁像个被摆布的机器,战战兢兢地,丝毫不敢让父亲有半点不开心。

单看杨烁对小雨辰咬牙切齿的表情以及怒气冲天的语气,还真看不出来这是父亲在对自己儿子示爱,更像父亲在和自己的仇敌相处。

导致这个7岁的小男孩,在自己的父亲面前,不敢表现出任何孩子的本性。

其实大家也都理解杨烁在儿子年幼时,希望树立规矩的想法,可持续的否定以及非常具有攻击性的沟通方式,别说跟一个7岁的孩子,就算成年人听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PUA式中国父母的挫折教育

网友专门给杨烁这样的爹妈造了个新概念——PUA式父母。

原本用来形容男女关系里,情感控制、人格贬低行径的词,被套用到父母与孩子之间,却丝毫没有违和感。

更可怕的是,男女关系尚可分手结束,父母与子女的羁绊,却是无法解开的死结。遇上这样的父母,好像就只有忍受和原谅这两条路可走。

而小时候被这样对待过的人,带着痛苦成为家长后,往往又会重蹈覆辙,把同样的痛苦带给自己的孩子。

错误的教育像一个诅咒,给父母子女双方都带来痛苦。

那么,为什么有些父母说话做事这么像PUA?

资深心理咨询师黄玉玲曾提出一个概念——“神仙自恋型父母”。

他们的逻辑是:“我想要什么,立即就会得到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感觉自己很“全能”。

这就像高铁上霸座的成年人,也是很典型的神仙自恋式案例,他把社会和他人当作了自己的母亲,活在“只要我一动念头,你就要满足我”的幻想里。

可是这种想法,本质是对他人权利和自尊的抢夺,是对他人的一种攻击,也打破了社会基本的规则和秩序。

杨烁就是非常典型的神仙自恋式父母。

哪怕只是普普通通的小事,只要让他感到挫败,就能激起夸张的愤怒。

除了心态本身,杨烁的教育方式其实很粗暴:孩子不听话就吼,再不听话就体罚、冷战,这本身也是一种极其偷懒的做法。

教育的本质,是建立在规矩之上,和孩子实现心贴心的交流,也就是说,只要不触犯规则底线,应该允许孩子做自己。

可是,不少家长很容易把亲子关系用“威权——臣服”的视角来看待,加上工作压力大,便把与孩子建立连结、感同身受这件事视为麻烦,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还美其名曰,是锻炼孩子抗压能力。

当遇到孩子控诉,他们最常见的说辞往往是:“我从小接受的就是这种教育,现在不也挺好吗。

其实,真正的挫折教育,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脱敏”。

因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为了避免孩子长大后遇到挫折走极端,聪明的家长往往会让他们提前做些适应。

比如,开玩笑时略带嘲弄,甚至急了吼孩子两句,但这些都建立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事后孩子委屈了,一定要对他讲道理,解释自己这样做的理由。

这和贬低、挖苦孩子,过分打压孩子自尊的做法,完全是两回事。

杨雨辰在自己的父亲面前,不敢表现出任何孩子的本性。

然而,当父亲不在身边,他却是一个温暖、善良、懂礼貌,让人感到暖心的发光小天使。

身旁的小妹妹对盆里的乌龟充满好奇,想要去触碰乌龟的眼睛的时候,雨辰温柔地告诉妹妹,不要去伤害小乌龟的眼睛。

当妹妹告诉他自己口渴的时候,他主动照顾妹妹,帮小女孩把水倒好。

当人堆里的饺子在一旁想着爸爸,没有人去照顾她的情绪时候,细腻的小雨辰却注意到了这一幕,他走过去安抚饺子,完全是个有责任感的大哥哥模样。

拥有如此多的宝贵品质的好孩子,在父亲这里却得不到一句肯定。

而令人感到悲哀的是,作为一个父亲,杨烁却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深信不疑,他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挫折式教育,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对儿子就得严厉教育,男人肩上的担子就是比别人要重。”

像杨烁这种神仙自恋式父母,通常会教育出两类孩子——

一类内心叛逆、一有机会就会选择逃离父母。“吵不过你,我走还不行吗?”


另一类孩子则会过于温顺,他们靠压抑天性,满足父母期望,长大了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像杨烁的儿子杨雨辰,就是非常典型的极度温顺代表,真人秀上被父亲怎么责骂,都不吭声。

跟小朋友一起捡垃圾,别的孩子累得都干不动了,杨雨辰还咬牙干活,听到村长简单的一句表扬,他的眼圈瞬间就红了。

在村长各种暗示下,杨烁非常勉强地挤出一句夸奖:“儿子你真棒。”谁知,对这小小的肯定,杨雨辰的反应非常夸张,他嚎啕大哭地扑进杨烁怀里大喊:“我要爸爸。”

可见,长期的打压否定,给7岁孩子造成了多大心理影响。

为什么你的爱里充满了愤怒?

节目里的杨烁,让我想起朋友小林的故事。

小林是家中独子,妈妈作为家庭主妇,生活的关注点自然都在他身上。

但小林并没有感受到幸福,在他的童年记忆中,妈妈是个控制欲很强的急性子,好像永远活在愤怒里。

比如,妈妈总是嫌他走路走得太慢,脚后跟还拖在地上,感觉没精打采。

有一次,他刚洗完澡,穿了一双新买的塑料拖鞋。鞋有点大,走路时硬邦邦的后跟会在地板上敲出响声。坐在沙发上的妈妈起身就是一脚,把他踹倒在地。

他回过头,看到的是妈妈愤怒的眼神。他说,妈妈可能也意识到自己下手太重了,但为了掩饰这种内疚,她用更大的嗓门吼了他一顿。

他一直都觉得,妈妈的爱里好像充满了恨。

“有一种愤怒,是因为觉得世界不在我的控制之中。这种攻击性会转化成恨,带有强大的杀伤力。在亲子关系里,同样是如此。”

有些父母的愤怒,是因为孩子没有完全受到他的控制。

“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按我说的来?”是他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

这种愤怒积压久了,往往会因为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而爆发。

另一个朋友阿荣说,她小时候总是被打,原因有时很匪夷所思。

她说:

“有一次我因为饭前吃了点零食,午饭实在吃不完,就跟妈妈商量,能不能留着晚上再吃。妈妈突然发火,说我就是想跟她对着干。

她骂了我以后,扔给我一个破碗,让我滚出去讨饭,体验一下吃不饱饭的滋味。

那天,我拿着那个破碗,在门外哭了整整一下午,无论怎么道歉,妈妈都不肯开门。有人上下楼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羞耻,就把碗裹在衣服里,蹲在墙角,希望那个人快点离开。”

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阿荣说:“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痛苦自己不能把孩子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痛苦孩子没能被他控制。

有些人,在父母错误的教育中长大,虽然他们意识到了那是错误的,却还是无可奈何地变成了父母的样子。

那是因为,他们只见过、接触过那样的教育,不知道什么是更好的教育。

当他们为人父母时,只能从自己错误的经验里寻找方法,这样找到的,只能是同样错误的答案。

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

曾几何时,杨烁的这一套“让孩子在吃苦中学会成长,为其创造逆境以变得更强大”的伪挫折式教育理念,成为无数中国父母迷信的教育方式。

这些父母将对孩子的严厉看作是家庭教育的精华,将本应柔和的引导变成毫无感情的打压。

去年,在湖南卫视的一档节目《少年说》里,孩子们走上天台,将心里话说给自己的父母听。

在某一期节目中,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在天台上向热衷于挫折式教育的虎妈,呐喊出了自己心底的委屈:

在她的世界里,永远有一个无法企及的目标,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她希望台下的妈妈能看到她的努力,看见自己的优点。

然而,这位母亲却觉得,对孩子打压式的教育,都是为了孩子好:

“你的性格就需要打击,不打击可能就有点飘。”

看样子,即使孩子跟母亲大声喊出来自己不喜欢打击式的沟通方式,也难以改变这位虎妈的教育观念,最终这位妈妈依然坚持自己的教育方式。

为什么父母不能将自己的爱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去表达,而是要用这种自以为是的严厉,让孩子丧失自信,内心变得焦虑而敏感呢?

挫折教育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很多家长误解了“挫折教育”的本意。

伪挫折式教育,本质上就是不尊重孩子。

正如网友所说: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去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面对挫折。

因为,挫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教会孩子如何正确面对挫折,才是教育的意义。

美国教育学家简·尼尔森提出过一个教育理念:“正面管教。”

她说,“管教”(discipline)来源于拉丁文discipulus或disciplini,意思是“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或“受尊敬的领导人”。

孩子们和学生们要成为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他们的动力必须来自于内在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学会自律。

但是,不论惩罚还是奖赏,都是来自于外在的控制。

当大人用过度控制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时,就是他们在为孩子的行为负责,而没有让孩子们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所以,她倡导以尊重与合作为基础,父母通过营造和善而坚定的沟通氛围,培养孩子的自信、自律、合作、责任感。她给家长们提过一个忠告:

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大人们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向孩子提要求,而不是给孩子提供选择。

父母总是说了太多的“你应该做什么,你应该怎么做”,提出一些没有意义,甚至相互矛盾的要求。

而真正好的父母,是言出必行的、尊重的、和善而坚定的。把握好爱和操控的边界,才能避免成为杨烁那样无理取闹的父母。

如果听了这些道理,依然感觉不知道怎么做才好,恩典君认为,有一件最基础,却是最重要的事情至少可以做到。

那就是:把孩子,真正当作一个人,而不是你的附属品来看待。

就像纪伯伦在诗里写的那样: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所以,只有我们从内心深处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放下所谓的面子,并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孩子也是,我们才会不焦虑,更不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负面情绪。


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而非改造。


事实上,没有几个孩子会因为被斥责、被羞辱而真正变好。


正如几米的漫画《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那句话:

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

为人父母,当你当众斥责一个孩子,你永远不知道他的内心正经历怎样的风暴。


教育的本意不该是伤害。


一份理智的爱,任何时候都应该是尊重与平等的,真正爱孩子,就请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就像是一件作品,父母就是他的雕刻师,他被雕刻成什么样,当然取决于雕刻师。


而想要雕刻出卓越的作品,就一定要用对方法。最有效的教育,就是让孩子看到父母是如何做的。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教材,也是孩子最大的榜样!


只有尊重与爱,才能让孩子的未来拥有更坚强的铠甲。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网络,文章只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图片1


   如果您出现婚姻情感亲子关系问题或是心情不好、焦虑、睡不好、恐慌、强迫等明显的问题,抑或没有明显症状与不舒服,或只是有一些莫名的不适感,想进一步了解自己某些问题的潜在原因,表达您想接受心理咨询的意愿,以及您想通过心理咨询解决什么问题、困扰。拨通我们的预约电话,我们的前台助理会尽可能根据您的情况,帮您安排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预约电话:025-84584678



cache
Processed in 0.009389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