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生活中“牢狱”的羁绊
发布时间:2017-12-16 浏览次数:215次
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其实我仍在狱中。——曼德拉
很多人会觉得那些天灾人祸都是新闻里的,那是另外一个世界的场景,和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距离很遥远,更不会觉得与自己相关,好像生活在神奇的肥皂泡中。哪怕自己实际上就是身处“牢狱”之中。
这样说会引来很多人的抗议,我们日子过得好端端的,怎么就变成了在“牢狱”里了呢?
各位看官莫急,且听晓然慢慢说。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可以简单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客观的,一个是主观的。客观现实世界,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如果一定要说差异,也许就是DNA的不同了。这一部分差异现在的医疗技术和水平还远远无法企及,自然也无需多言了。主观世界的部分,也就是我们要来讨论的内心世界。这是我们今天要谈的重点。
不知各位有听过“狼孩”没有,那些从小被母狼叼回狼群,由于各种机缘巧合,没有被狼吃掉,而在狼群中长大的孩子。这样的孩子长到3~5岁时,他们的言行举止显然无法做到人类社会的同龄孩子一样,狼孩把一只老母鸡抓住,然后生吞活剥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们都清楚造成狼孩这样的状况他自己是没有选择的,如果可以选择,没有人会愿意成为狼孩!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狼孩。我们谁都选择不了我们的出生、成长的环境,都无法选择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不得不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成为现实世界的“狼孩”。当这样说时,我们容易被误导成对原生家庭的不满甚至愤怒,似乎今天生活的种种不如意都是父母乃至爷爷奶奶辈造成的,我们去找他们的责任,从而忽略了当事人自我的功能。说极端点,就算把老祖宗找出来,可能也于事无补。
事实上,这个世界显然并不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有一定不足之处。
而这些不足之处,往往就在我们内心,构造了一个不为人觉察到的“牢狱”。我们就像狼孩一样,以狼的行为模式来面对生活,遭受“牢狱”带来的羁绊,无法选择更好的生活状态。
精神分析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强迫性重复”,这说的不是强迫症,而是指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中都会强迫性的不断重复某些行为模式,就好像我们内心的心结。难以放下,受其羁绊,无法摆脱。一方面,我们并不否认今天的不如意确实与原生家庭相关,但是,当我们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原生家庭,摆脱我们自己的责任的同时,我们也就否定了自己。把自己放到一个没有自我的状态中,回避面对生活的挑战,回避面对自我的生命历程。
精神分析的大师温尼科特发明了“足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h mother )”这个专有名词,国内有人转译为60分妈妈。这紧紧抓住了温尼科特发明这个词的根本意义。我们都知道以百分制来说,60分刚刚及格,但显然也足够让我们继续升级。若把60分理解为原生家庭对个体影响的空间,剩余的40分自然就是每个人创造性的反映。在60分的空间里,个体若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就不会纠缠在这个60分的空间,自然也就能更大程度的投入到40分的空间,最大程度的发挥自我的创造力。
举个例子,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自传里描述道,他生下来就被亲生父母送走了,养父母生活条件并不好,学识也不高。但养父母对其很好,甚至为了乔布斯上好的学校而搬家,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这样的父母并不多。更何况养父母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在这样的家庭中,乔布斯的60分空间是相对满足的,这很大程度上帮助他在40分的空间中发挥其最大的创造性。做到不只是美国人认识他,而是全世界人都能看到他。不知乔布斯最终有没有意识到他虽说在60分的空间中相对满足了,但显然还是有遗憾的,这个遗憾的部分,在潜意识中多少可能影响了乔帮主的行为,那么努力让全世界人都能看到他,也许隐含了对亲生父母的期盼,这是人性中原始本能的部分,谁也无法脱身其外。
再说个例子,恋物癖可能也有不少人听过。就是通过偷取女性的贴身衣物来获得满足,大多数人的感觉是好恶心,似乎这样的人一定很糟糕,无可救药。但我们换个视角,不去简单的评判对方,尝试着去理解一下。我们都知道胸罩是最贴近乳房的,而乳房又是每个个体在生命之初首先给其带来温暖、安全、满足的第一客体,而这个第一客体显然是妈妈最重要的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可否理解为一个个体需要借助陌生女性的衣物作为媒介来尝试靠近自己的母亲,这显然背后有个悲哀的故事。如果没人帮助其看到和理解这些,这样的个体往往会终身陷在游戏其中,也许形式会有所变换。这样的个体往往是在早年的依恋关系中没能获得很好的发展,而停留在60分的空间里,被羁绊在自己内设的“牢狱”之中。
生活中,往往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隐含了很多不为我们所觉察的“牢狱”。如,伴侣关系、亲子关系等,一不留神,我们就可能被内心的‘牢狱’所羁绊,深陷其中。我们需要擦亮心灯,放下那些纠缠不休的羁绊,轻装上阵,进入自己创造性的空间,寻找新的世界,体验不同以往的感觉,你会发现世界由此不同!
(晓然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晓然后台)